第85章:桃李初成壮根基 风帆再举探沧溟(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梁山事业发展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在经历了数月紧张而充实的培训后,终于迎来了结业之期。祝家庄旧址上兴建起的学院广场,今日格外庄重。王伦、吴用、林冲、曹正等梁山核心头领尽数到场,见证这意义非凡的一刻。

这批学员成分复杂,有来自梁山本寨及各营的年轻精锐头目,有各工坊选拔出的巧匠能手,有盟约山寨(如黄门山、桃花山)派来学习的骨干,也有少数表现优异、被破格录取的流民子弟。他们根据自身所长,分别进修了军事指挥、内政管理、筑造工程、器械制造、漕运调度、基础算学等科目。

结业典礼上,王伦亲自为优秀学员颁发刻有“梁山事业发展学院”字样的结业徽章和证书。他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朝气与希望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年轻人,将是梁山未来真正的脊梁。

“诸位学成,乃我梁山之大幸!”王伦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知识技艺,非一人一家之私产,当用于造福众人,强我山寨!望尔等回到各自岗位,学以致用,勇于任事,勿负所学,勿忘‘替天行道’之本心!”

结业学员们群情激昂,齐声应诺,声震四野。

这批学员的回归,如同播撒下的种子,迅速在梁山及其势力范围内生根发芽,展现出惊人的活力。

回到黄门山的欧鹏,将学到的内政管理与军事组织知识用于山寨整顿,设立了明确的职司,制定了简单的屯田计划,使得黄门山不再是单纯的劫掠团伙,开始向有组织的割据势力转变。

回到桃花山的李忠,在梁山派去的匠人协助和结业学员的规划下,利用山地资源,开辟了小型铁矿和炭窑,虽然规模不大,却让山寨有了稳定的铁器来源和额外收入,减少了对过路费的依赖。

回到梁山各工坊的学员,则将更科学的物料管理、更高效的生产流程、以及一些初步的机械原理(如水力鼓风、齿轮传动)引入实践。铁匠铺的出铁率和兵器质量有所提升,织布坊出现了新式的织机,酿酒坊对“好汉香”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出酒率和品质更加稳定。一股钻研技术、提高效能的清风,在梁山上下悄然刮起,大大促进了农业、工坊、商贸等各产业的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新纳入掌控的郓城县,这些结业学员更是大显身手。他们协助扈成丈量土地、分配田亩、组织流民屯垦,担任新设工坊的管事,或者进入县衙(由梁山派人组建的临时管理机构)充当吏员,将梁山的那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迅速铺开。原本残破的郓城县,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着元气,新开垦的田地里禾苗青青,新建的工坊里叮当声不绝于耳。

这一切,都让王伦和众头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地盘大了,机会多了,最缺的就是这些能做事、懂行的人!”王伦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强调,“学堂和学院,是我梁山长远发展的根本,必须持之以恒,投入再大也值得!”吴用更是备受鼓舞,全力投入到新教材的编写和下一批学员的招募选拔工作中。

与此同时,军队中也掀起了一股学习文化的风潮。在王伦的推动和林冲的支持下,各营都开设了“扫盲班”和“军事培训班”。扫盲班要求所有不识字的士卒,包括许多低级头目,都必须参加,从认字、写字开始学起。军事培训班则由林冲、杨志、花荣、徐宁等经验丰富的将领授课,讲解兵法韬略、阵型变化、军械使用保养、情报研判等专业知识。

就连平日里最坐不住的“黑旋风”李逵和“矮脚虎”王英,也被勒令必须进扫盲班。起初两人叫苦不迭,李逵拿着毛笔比拿着板斧还费劲,弄得满脸墨汁,王英则总是坐不住,东张西望。但在严格的军纪和周围同袍都在努力学习的氛围下,两人也只能硬着头皮学。当李逵第一次歪歪扭扭写下自己的名字时,他咧开大嘴,笑得像个孩子,举着那张纸到处炫耀:“俺铁牛也会写字了!”这一幕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却也真切地反映了梁山军队正在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文化知识的普及,对于提升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基层军官的指挥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一日,金沙滩码头再次热闹起来。孟康统领的造船厂新打造的十艘大型漕运船正式交付给阮小二的漕运司。这些船只比之前的漕船更大,结构更坚固,载重量也显著提升,船首还预留了安装小型火炮的位置,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水运环境。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