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五军都督府,杯酒释兵权(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每个都督府统管辖区内的军队调动、粮草供应和防务部署,这样既能各司其职,又能听从大都护的统筹,效率会高很多。”

李东山眼中一亮:“这个主意好,分区域管理,咱们也能更专注于自己负责的方向,不用再担心顾此失彼了。”

“不过目前咱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西征和东征上,南线跟宋国暂时没有冲突,漠北的些许叛乱不成气候,所以我打算先行筹备左都督府和右都督府。”

李骁解释道:“左都督府负责东线战场,主要应对金国,将来南征也由左都督府牵头。”

“右都督府负责西域,防备大食人和钦察人,同时维护西域的稳定,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说到这里,他看向李东江和李东山,语气诚恳:“而左大都督和右大都督这两个职位,要居中统筹一个战区的所有事务。”

“既要能镇住军心,又得有足够的战功和威望,让将士们信服。”

“我思来想去,整个大秦,也就二叔和六叔你们两位,最适合这两个职位。”

李骁只是为了收回宗室的兵权,而不是不让宗室为大秦效力。

左、右都督府虽然掌管战区军务,但更多的还是负责和平时期的日常管理、军事训练、后勤装备补充、后备兵员征召和低级军官任免。

其次就是无调兵权:不能擅自调动任何军队,调兵权归李骁本人,也就是大都护。

财政依赖:军队的粮饷、后勤主要由度支司负责拨付,五军都督府无权干预。

李骁的语气顿了顿,看着两位叔叔,眼中满是信任。

“二叔你镇守咸阳多年,对东线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跟金国打过好几次仗,经验丰富,由你担任左大都督,我放心。”

“六叔你在西域待了这么久,熟悉西域的地形和部落情况,能协调好西域的军政事务,右大都督的位置非你莫属。”

李东江看着李骁真诚的眼神,心中一阵感动。

他原本以为自己交出咸阳的兵权后,就只能回龙城养老,等到以后大秦正式建国之后当个世袭罔替的亲王。

没想到李骁还愿意让他继续为大秦效力,而且是这么重要的职位。

事到如今他还能说什么?

他端起酒碗,沉声说道:“大龙,既然你这么信任二叔,二叔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好好打理左都督府。”

李东山也跟着举起酒碗,坚定道:“右都督府交给我,我保证西域安稳,绝不让大食人和钦察人越过边境一步。”

李骁见两位叔叔答应,轻笑着点头,举起酒碗:“有二叔和六叔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来,咱们干了这碗酒,预祝咱们大秦早日平定天下,一统中原。”

三人再次碰碗,酒液一饮而尽,书房内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夜色渐深,三人又聊起了都督府的具体筹备事宜,从将领任命到军队调动,从粮草供应到防御部署,每一个细节都仔细商议。

最后,李骁隐晦的做出承诺,两人为大秦立下了汗马功劳。

等大秦正式建国,会被第一批封王,而且还是最高等的亲王,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还会赐他们丹书铁卷。

只要后代子孙不谋反,这爵位和赏赐,就能一代代传下去,保后世子孙荣华富贵,永远是大秦的皇族勋贵。

直到月上中天,李东江和李东山才起身告辞。

送走两人后,李骁站在书房窗前,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重重的松了一口气。

解除宗室大将的统兵权,比他想象中还要顺利。

李东江和李东山是宗室里战功最高、威望最大的两人,有了他们做表率,后面其他宗室将领的兵权解除,就会少很多阻力。

他并非要一下子收回所有宗室的兵权,而是打算循序渐进。

像大虎、二虎这样的年轻将领,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还需要他们在战场上历练,暂时不用调整他们的兵权。

而对于那些驻守一地多年、手握重兵的宗室长辈,比如第六镇都统兼西海将军的李东河,以及万户李东根等人,年纪大了,已经有些失去锐意进取的劲头了。

会慢慢将他们调回中枢,将位置留给年轻人。

安排到都督府任职,既保留他们的荣誉,又能收回兵权,交给李骁的心腹。

而且目前设立的左、右都督府,只是军事改革的第一步。

随着大秦疆域不断扩大,日后还会建立中军都督府、南都督府和北都督府。

五个都督府各自负责一个战区的兵力统筹,主要承担日常军事管理、军队训练和边境布防,以及低级军官的任免。

但有一条铁律:都督府不负责直接作战,没有军队调兵权和后勤权。

一旦战争爆发,将由李骁亲自任命临时大将军统兵,战后大将军交还兵权,回归原职,这样既能保证战时指挥高效,又能避免将领专权。

三日后,李骁正式下令,宣布改建大都护府,设立左、右都督府。

任命李东江为左大都督,掌管东线战区事务,任命李东山为右大都督,掌管西域战区事务,常驻京畿。

同时,李骁宣布自己将继续亲自担任大都护,并将此定为大秦惯例:“大都护一职,只能由秦国国君担任,非国君不得兼任。”

他还补充道:“日后想要继承秦国皇位,必须是军人出身的皇子,需在战场上立下战功,且登基后必须兼任大都护。”

“国君就是大秦军队的最高统帅。”

“大秦军队,只向国君本人效忠,任何人不得私调军队,违者以谋逆论处。”

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皇权对兵权的直接控制。

第二日,原咸阳将军府门口,工匠们便拆下了旧牌匾,换上一块崭新的朱红匾额,上面用金粉书写着“左大都督府”四个大字。

李东江处理完左大都督府的初步筹备事宜后,便回到了府邸。

这些年他征战在外,常年驻守咸阳,难得有清闲日子,如今终于回来了,能够一直留在京畿,陪伴家人。

二婶得知他不必再长期驻守外地,脸上满是欢喜,拉着他的手絮絮叨叨。

“终于不用出去了,往后一家人能天天团聚,孩子们也能常常见到你这个爹了。”

多年的军旅生涯里,李东江虽有不少妾室,也生了不少儿女,但心中最重视的始终是结发妻子。

看着妻子眼角的笑意,李东江心中也泛起暖意,可转念一想,又生出几分惆怅。

留在龙城陪着妻女固然好,可他征战半生,早已习惯了战场的硝烟与厮杀,如今骤然离开战场,反倒觉得浑身不自在。

更何况东征金国的战事已箭在弦上,此次他担任左大都督,按职责需留守龙城统筹东线全局,无法亲自统兵出征。

这份遗憾更是压在心头,让他时常对着窗外发呆。

这日午后,李东江正悠闲的喝茶,身边陪着说话的是长子大虎和次子二豹。

几人聊着金国的事情:“金国那边局势越来越紧张,大虎可不能在龙城久留。”

大虎也点头附和:“爹,儿子也觉得该尽快回去,东海位于对抗金国的第一线,如今金国在边境增兵,咱们得提前做好防备。”

“对于辽东的契丹人,你回去之后要加强联络,最好支持他们发动叛乱。”李东江说道。

契丹人向来不服金国管制,而且金国对他们统治的也非常苛刻,矛盾早就不再不断积累,只等最后的爆发了。

等到东征的时候,引动辽东的契丹人叛乱,更是对金国的一次重击。

父子三人正说着话呢,忽然,书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名家丁匆匆走进来,躬身说道:“老爷,大公子,王府来人了,说大王请大公子即刻过去一趟。”

李东江和大虎对视一眼,心中都有了数。

想来是李骁也担心东海前线的局势,催促大虎尽快回去。

大虎站起身,对着李东江抚胸行礼:“爹,那儿子就先去王府,等见过大哥后,即刻启程返回东海。”

李东江点了点头,叮嘱了一番。

到了傍晚,大虎回来了,告诉李东江了一个好消息。

他被免除了副都统的职位,升为了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