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褪色的黑板报与重燃的粉笔灰(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阿梨看着草稿本上的涂改,忽然在黑板上添了行小字:“带上你的故事和月亮,来就好。”根须带着粉笔在“月亮”两个字周围画了圈银边,像给字镶了层月光。

“这样多好!”张奶奶拍着手,“既热闹又不啰嗦。阿梨,你这手字比奶奶的精神多了,以后这板报……”

“我帮您一起弄!”阿梨赶紧说,“我每天放学回来写,您在旁边看着就行。”

张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缝,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奶奶今早做的桂花糕,给你尝尝。就知道你是个心细的,刚才看你扶板凳那一下,就比巷里那帮野小子稳当。”

桂花糕的甜香混着粉笔灰的味道飘在风里,阿梨咬了一口,软糯的米糕里裹着整颗的桂花,香得人鼻子发痒。她低头看了看手心的粉笔灰,根须正慢慢把灰粒聚成个小小的圆,像颗迷你月亮。

“张奶奶,您看!”她把手心凑过去。

张奶奶戴起老花镜,“哟”了一声:“这粉笔灰还能聚成团?像你写的‘月亮’成精了呢。”

阿梨没说这是根须的功劳,只是笑着把小月亮吹向板报——粉笔灰落在“月亮”两个字的银边上,竟融进了光里,让那圈银边更亮了些。

接下来的几天,阿梨每天放学都来更板报。她写“秋分吃秋菜”,根须就让绿粉笔长出小小的菜叶纹路;她写“张爷爷的菊花开了,欢迎参观”,黄粉笔就自动晕开淡淡的花香(至少阿梨闻见了)。张奶奶搬个小马扎坐在旁边,手里织着毛衣,时不时念叨“这里该用红粉笔”“那个感叹号再大点儿”,像个严格又慈爱的编辑。

巷里的人路过,都要站着看半天。“这字怎么跟会发光似的?”“张奶奶,你们换粉笔了?”张奶奶就得意地扬着下巴:“不是粉笔好,是我们阿梨的手巧!”

中秋前一天,阿梨在板报最底下画了个大大的月饼,根须让粉笔灰堆出立体的花纹,看着就像能闻到豆沙馅的甜。张奶奶把家里的红灯笼挂在板报上方,红光照在粉笔字上,字里的银边和金纹都活了过来,像是一群在灯笼下跳舞的小精灵。

“这下好了,”张奶奶望着板报,“就算月亮躲云里,咱这板报也能照亮小广场了。”

阿梨摸着兜里的铅笔,根须轻轻蹭着她的手心,像是在说“合作愉快”。她忽然明白,那些褪色的粉笔字、松动的木框,其实都藏着张奶奶的心意——怕大家忘了过节,怕热闹少了滋味。而自己能做的,就是让这份心意被更多人看见,像让粉笔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样。

夜里,月光透过梧桐叶照在板报上,阿梨仿佛看见那些粉笔字在轻轻呼吸,每一笔都带着桂花糕的甜香,和张奶奶织毛衣时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