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学术讨论与暗示(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痕迹…掩盖…伪造…识别…解读…

这些词汇,与她正在钻研的特效化妆技术,以及更广义的“美容”领域,产生了一种奇异的、镜像般的对照和呼应。

她试图用色彩和材质“掩盖”瑕疵,模拟创伤;而刑侦人员则试图识别出被“掩盖”的真相,揭露伪装。

她追求的是视觉上的“以假乱真”,达到某种期望的“完美”效果;而他们追求的,是戳破“以假乱真”,还原事实本身的、或许并不完美的“真实”。

她学习如何创造逼真的“痕迹”(比如淤青、疤痕);他们学习如何识别这些“痕迹”是真伤还是伪造。

两者都在与“表面”和“内在”、“显现”与“隐藏”、“真实”与“虚假”打交道,只是目的截然相反——一个旨在创造令人信服的视觉表象(无论这表象是美化还是丑化),另一个则旨在剥离所有表象,直指核心的真实。

“所以…”蓝溪若有所思地轻声说,仿佛在梳理自己脑海中的新念头,“在你们看来,任何‘遮盖’和‘伪装’,无论多完美,其实都可能存在破绽?只是需要足够敏锐的眼睛和知识去发现?”

“可以这么理解。”张涛肯定地点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似乎欣赏她能这么快抓住核心,“没有绝对完美的伪装。就像你们化妆,再高的技术,在超清显微镜下或者特定的光谱分析下,可能也会露出痕迹。只是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用那种极端的方式去审视一张脸罢了。”他做了一个恰当的类比。

“而你们的工作,就是扮演那个‘超清显微镜’和‘光谱分析仪’。”蓝溪接话道,眼神亮了起来。这种跨领域的对话,像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所学。

“更准确地说,是操作这些仪器,并解读数据的人。”张涛纠正道,语气严谨,“工具是延伸,但核心依然是人的推理和判断。要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理解他为何选择某种方式掩盖,从而预判他可能忽略的细节。”

对话到此,两人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各自消化着这场意外学术交叉带来的思维激荡。

对蓝溪而言,张涛的话像播下了一颗种子。它让她开始超越技术层面,更深入地思考自己正在学习的“遮盖”与“显现”技术的本质、边界和局限性。完美的遮盖真的存在吗?是否存在一种绝对的“真实”,是任何表面技术都无法模拟或掩盖的?当她在模拟一个伤痕时,她其实是在扮演一个“犯罪者”,创造虚假痕迹;而如果有人要识破它,就需要像张涛那样的“侦探”,寻找逻辑和证据上的破绽。

这种思考,为她未来理解“伪装”与“真相”的复杂关系,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她隐隐感觉到,这门关于“表面”的学问,其深处,或许连接着某些关于“本质”的、更为幽深和惊心动魄的真相。

“谢谢学长,”蓝溪轻声说,语气真诚,“你的话…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

张涛微微颔首,似乎也觉得这次短暂的交流颇有收获。“彼此。你们的领域…也很复杂。”他重新拿起钢笔,目光回到了自己的案例汇编上,结束了这次即兴的跨学科讨论。

图书馆再次恢复了之前的寂静,只有书页翻动和键盘敲击的细微声响。但在这寂静之下,两颗大脑却在不同的知识轨道上,因为一次偶然的碰撞,而溅起了微妙的思想火花。蓝溪重新看向那幅烧伤照片时,眼神中多了一些此前没有的、更深沉的思辨色彩。而张涛在阅读一则关于伪造证据的案例时,脑海中或许也会一闪而过对面那个女孩所研究的、关于“表面”与“真实”的复杂艺术。

他们都未曾意识到,这场看似随意的、关于“痕迹”与“伪装”的对话,将在未来,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回响,并可能改变故事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