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初秋的晨露还凝在李家庄的番茄叶尖上,小林就扛着智能水肥系统的控制器,踩着田埂上的软泥往李建国的地里走。控制器是银灰色的,方方正正,屏幕上还贴着层崭新的保护膜,可在满是泥土的田埂上,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像他此刻的心情,既期待又发慌。
李建国早就蹲在田埂头了,手里攥着杆铜烟袋锅,烟袋杆上的铜锈磨得发亮,烟锅里的火星子“明灭”,混着晨雾飘出淡淡的烟味。他看见小林过来,没起身,只抬了抬眼皮,目光落在那个控制器上,像在打量个“外来物件”。
“李叔,这就是咱们研究院的智能水肥系统,”小林把控制器放在田埂上,蹲下来想演示,手指刚碰到电源键,就被李建国用烟袋锅轻轻敲了敲手背,“别忙按,俺先问问——这玩意儿要连 WiFi?”
小林点头:“对,连了网能实时传数据,您在手机上就能看土壤湿度……”
“俺们村网不稳,”李建国打断他,吐出个烟圈,烟圈飘到番茄叶上,惊得露珠滚落在泥土里,“上次村东头老张连视频,卡得孙子的脸都成马赛克了,这玩意儿要是断了网,是不是就成废铁了?”
小林的喉结动了动,刚想解释“有备用模式”,李建国又指着控制器上的屏幕——屏幕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参数,“土壤 EC值”“氮磷钾比例”“灌溉时长”,字体小得像蚂蚁,“还要按手机 APP调这些?俺眼神不好,看报纸都得拿放大镜,这玩意儿比俺家电视机按钮还复杂,不如俺老办法舀水浇地实在。”
他说着,起身拎起旁边的木桶,木桶是槐木做的,桶沿被磨得光滑,还带着点水渍。李建国走到田边的水井旁,弯腰舀起半桶水,手腕轻轻一扬,水就顺着番茄根部的土沟流进去,动作熟练得像在跳一支老舞。“你看,”他直起身,指了指湿润的土壤,“俺凭手感就知道水够不够,施肥也按节气来,春施氮、夏施磷、秋施钾,不用看啥参数——这地跟俺打交道三十年了,它的脾气俺比谁都懂。”
小林站在旁边,看着李建国黝黑的手背上暴起的青筋,还有木桶里晃荡的清水,额头上的汗慢慢渗了出来。他掏出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研发组讨论的“技术亮点”——“实时监测”“精准配比”“数据可视化”,可这些在李建国的木桶面前,突然显得格外苍白。他突然明白,他们以为的“先进”,在农民眼里,可能只是“麻烦”。
接下来的三天,小林没再提控制器,而是跟着李建国下地。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帮着舀水、施肥;中午坐在田埂上吃干粮,听李建国讲“土办法”的门道——“番茄坐果时,水不能多,多了裂果;施肥要离根三寸,近了烧根”;傍晚跟着去水井旁挑水,看夕阳把木桶里的水染成金红色。第三天晚上,小林在田埂上给研发组开视频会,手机架在番茄藤下,背景里满是虫鸣。
“问题出在‘技术太复杂’,”小林的声音带着点沙哑,手里还攥着根沾了泥土的番茄枝,“农民要的不是‘参数调试’,是‘一键能用’;不是‘数据报表’,是‘省力气、多结果’。李叔说,他种了三十年地,从来不用看 EC值,凭经验就知道该咋弄——我们得把‘经验’装进系统里,而不是让农民学‘参数’。”
视频那头,研发组的老张推了推眼镜:“可咱们的系统设计时,就是为了精准……”
“精准不能建立在农民不会用的基础上,”小林打断他,目光坚定,“咱们改!把控制器改成‘旋钮式’,分‘蔬菜’‘果树’‘花卉’三档,农民拧到对应档位,系统自动匹配水肥比例——李叔种番茄,就拧‘蔬菜档’,不用管什么氮磷钾比例;再加个‘离线模式’,没网的时候能存三天数据,网好了再传,这样就算村网不稳,也不耽误用。”
那天晚上,研发组的灯亮到后半夜。设计图纸改了一版又一版,原本复杂的参数界面被简化成三个清晰的档位标识,按钮放大了三倍,还加了红色的“启动”和绿色的“停止”灯;程序员小王熬着夜写离线模式的代码,咖啡杯堆了满满一桌;结构组的人重新设计控制器外壳,把边角磨得圆润,还加了个挂绳——方便农民挂在田埂边的树枝上,不用怕摔。
一周后,改好的控制器送到了李家庄。这次小林没提前来,是李建国主动去村口接的。控制器变成了浅灰色,比之前小了一圈,正面只有一个大大的旋钮,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蔬菜”“果树”“花卉”,字体大得老远就能看见,旁边还画了小小的番茄、苹果、玫瑰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