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解决方案(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大明。

因为朱元璋的出巡,导致让朱雄英产生一个新的想法。

虽说如今的大明各地,已经贯通了铁路,百姓们出行已经方便了许多。

但现在的铁路,局限性依旧很大。

比如,想要从某地前往另一个行省,或者是某一个城池。

乘坐火车的话,仅仅有一条铁路可以到达,并且沿途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停靠。

如此一来,百姓们与商人们想要利用火车出行或者进行贸易的话。

只能被迫集中赶往车站,然后等待着火车的到来。

即便是皇孙朱雄英已经在不造成拥堵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调配火车数量了,但依旧无法满足百姓们的需求。

尤其是现有的火车数量,放眼整个大明来说,实在是过于微不足道了。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一个新方案不由在心底浮现出来。

那就是被自己遗忘许久的神器“水泥”,又该重新派上用场了。

当初自己将水泥弄出来,只是单纯的想要好好的规划一下城池。

后来又将水泥用在修建江南的抗洪堤坝上,从而让江南百姓们的安全与粮食生产得到了保障。

除此之外,又简单的铺建了几条路外,便再也没有使用过水泥。

朱雄英坐在案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案上的铁路舆图。

舆图上用朱砂标出的铁路干线,像一条条赤色的脉络,纵贯南北、横连东西。

可那些没能被朱砂覆盖的州县,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能隔着遥遥距离望着干线的光芒。

他越想越觉得,水泥这条路走得通。

铁路是大动脉,那用水泥铺就的道路,便能成为连接大动脉的毛细血管,将便利输送到每一处角落。

次日天还未亮,朱雄英便带着几名东宫侍卫,径直往工部而去。

此时的工部衙署才刚刚开衙,官吏们正捧着卷宗匆匆而过,见皇孙亲至,纷纷驻足行礼。

工部尚书秦逵听闻消息,忙从署内迎出,躬身道:“臣秦逵,参见皇孙殿下。不知殿下今日驾临,可有要事吩咐?”

朱雄英摆了摆手,径直往里走:“秦尚书不必多礼,今日来,是有一事与你商议。”

说着便将舆图铺在工部的议事桌上,手指点在那些铁路干线旁的空白处,开口道:“你看,如今铁路虽通了十余行省,但各县各镇想要到火车站,少则几十里,多则上百里,全是泥泞土路。

百姓赶车去车站,遇着雨天便陷在泥里,商货更是损耗大半。

若用水泥铺建支线道路,将这些州县与火车站连起来,岂不是能解了眼下的困局?”

秦逵盯着舆图看了半晌,眉头却渐渐皱起:“殿下所言虽有道理,可水泥……

臣记得先前修江南堤坝时,水泥用量已是不小,如今若要铺建道路,所需数量怕是天文数字。

且水泥的配方虽有存档,可此前只用于堤坝与少量铺路,若要大规模使用,原料供应、烧制技艺怕是都跟不上啊。”

朱雄英早料到他会有此顾虑,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递过去:“秦尚书且看,这是去年江南堤坝的用度账册。

当时水泥烧制只用了三座窑,便支撑了百里堤坝的修建。

如今若在各州府选址建窑,就近取用石灰、黏土,既能减少原料运输之费,又能加快烧制速度。

至于配方,我已想过,此前的水泥虽耐用,却凝固太慢,若加入适量石膏,便能缩短凝固时间,更适合铺路使用。”

秦逵接过册子细细翻看,越看眼神越亮。

他抬头时,眼中已没了疑虑,只剩几分振奋:“殿下思虑周全!只是……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所需民力、银两怕是不少。”

朱雄英语气笃定道:“民力不必担忧。

如今各地多有闲置民夫,若按修铁路时的规制,给民夫发足工钱、管够饭食,百姓只会踊跃参与,不会觉得是劳役。”

他话锋一转,指尖在账册上顿了顿,眼底满是自信道:“至于银两,如今我大明商税因铁路贯通已连增三年,去年更破千万两;

海外贸易的丝绸、瓷器远销南洋、西洋,光市舶司的税收便够支应数项大工程;

再加皇家皇庄、官窑的盈余,哪还需从国库另行拨款?

我倒有个主意,既能盘活民间资本,又能让百姓共享修路红利。”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