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电子产业的发展(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问题很明显,”

他摘下耳机,语气平和却精准点出核心缺陷,“音质不够通透,高频部分有失真;机身重量偏重,尺寸偏大,长时间佩戴会勒紧皮带;电池续航最多坚持 45分钟,离‘随时随地听音乐’的目标还差得远减掉录音功能和扬声器,加上高保真音质。.”

站在一旁的二十余名工程师屏息凝神,认真记录着建议——这支团队一半是海外留学归来的电子专家,另一半是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的本土毕业生,而这两所院校的电子工程专业,正是靠着陈光良家族多年的资金扶持,才得以在 60年代快速崛起,为香港培养出第一批本土电子人才。

“随身听的技术门槛,对能造收音机、录音机的我们来说,不算难以逾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的精雕细琢,追求个人娱乐的舒适体验.”

前世索尼推出 Walkman时,正是基于现有录音机技术快速改装,仅用半年便实现量产。如今美的的录音机技术虽不及前世七年后的索尼,但只要针对性优化,完全能在近几年推出成熟产品。

陈光良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工程师,“你们要记住,这款产品的核心是‘便携’与‘沉浸’,要让用户能‘戴着耳机走在路上,仿佛置身私人音乐厅’。一旦研发成功,全球市场都会为它买单。”

工程师们瞬间燃起斗志。

他们深知,陈光良是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从街机到随身听,每一次布局都踩中了电子消费的风口。

杨宪成当即下了军令状:“我们马上成立专项改进小组,优先攻克音质、轻量化与续航三大难题,专利申请同步推进,争取3年内完成技术积累,同时实现量产。”

考察完随身听事业部,陈光良在会议室召集美的管理层与核心工程师,抛出了一个新议题:“大家对电子手表怎么看?”

杨宪成立即回应:“集成电路兴起后,电子表产业已经起步。英特尔最近正在洽谈收购 Microma,显然是想凭借芯片优势切入这个领域,野心不小。”

其他高管与工程师也纷纷补充,有人提到日本厂商已开始投资,有人指出传统机械表企业对电子表仍持观望态度,市场尚未形成流行格局。

陈光良听完,缓缓说道:“美的也要入局电子表领域。”

话音落下,会议室瞬间安静——在场众人都清楚,电子表涉及集成电路、液晶显示等全新技术,与美的现有业务关联度不高,研发投入巨大且风险未知。但没人质疑,因为他们早已习惯陈光良“提前布局未来”的风格。

“我们不用急于求成,依旧是先从组装技术开始。向英特尔定制专用 CPU,从日本进口液晶显示器,先解决‘有无’问题,推出美的牌的电子手表。我觉得,美国有意扶持台岛的半导体,将来我们香港依旧有着和日本同台竞争的优势。”

前世,1972年英特尔收购 Microma后,会推出定价 400美元的高端电子表,但短短几年后,日本西铁城、卡西欧、精工等企业会通过疯狂扩产,将价格压至数十美元。1978年英特尔会因盈利惨淡退出电子整机市场,转而专注 CPU研发。

而到 80年代初,日本和香港将占据全球电子表市场前两名,其中香港的崛起,离不开台岛半导体产业的支撑——1977年台湾工研院建成第一座集成电路工厂,第一批产品就是电子表 IC,凭借美国 RCA的技术培训和 10万颗芯片订单,很快实现技术突破,良率甚至超过美国原厂。

这番话让所有人茅塞顿开。

杨宪成率先表态:“我们马上成立电子手表事业部,抽调最核心的研发力量,哪怕前期不盈利,也要把技术基础打牢。”

其他管理层与工程师也纷纷附和,眼神中满是干劲——他们知道,跟着陈光良,美的不仅能赚到当下的利润,更能抓住未来十年电子消费产业的黄金机遇。

陈文恺看着父亲与美的团队热烈讨论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父亲总是能在产业变革来临前,精准找到突破口,而长江工业集团之所以能远超同行,正是因为这种“不计成本投入研发、敢于布局未来”的魄力。

美的集团,每年的很大部分盈利,其实都被父亲砸进了电子技术的研发,以及对香港人才的培养。

会议结束后。

陈光良单独找到儿子陈文恺,考验的说道:“香港现在的半导体产业,是什么情况?”

陈文恺当即说道:“电子产业在发展,但半导体已经不是亚洲最好的投资地了。完善的半导体行业对工厂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理想的工厂应该有广阔的单层面积,因为高楼层工厂容易产生振动,影响机器的精度。另外,亚洲的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了香港没有的政府补贴和更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更低的工资,尽管香港工人25美分的时薪只是美国工人的十分之一,但台岛工人的日薪却只要19美分,而马来西亚是15美分,新加坡是11美分,韩国工人的时薪更是只有10美分,封装测试本就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仙童德仪以及英特尔AMD,又跑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槟城开设工厂,台岛和韩国也有一部分跨国公司迁入”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他们不投资,那我们就投资,你负责筹备我们的半导体部门。一步步来,从无到有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投入。”

前世七十年代中期,香港甚至出现一家‘半导体设备企业’ASMPT,后来这家企业也成为了‘设备商小巨头’;所以香港这片土壤适合发展高科技,毕竟连接西方,又背靠祖国。

陈光良的想法是,先投入进来,只要被内地的技术好,就大有前景。等到八十年代后,再逐步实现‘香港+内地’的模式。

陈文恺说道:“好,我一定掌握着中间的尺度,既不能让这些高科技投资拖垮美的集团,又能体现出我们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形成一个长期良性循环的投资。”

“你有如此理智,我也就放心了!”

投资科技产业,重在持之以恒,但绝非一时冲动。

香港有个优势,那就是几乎没有进出口税,一些产品的价格,甚至比原产地更便宜。那从美国或者日本进口晶体管、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这些,就给了组装产业的利润空间。

美的集团和香港其它电子企业不同的是,美的在赚‘组装钱’的时候,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同时,也提高了美的产品的‘附加值’,赚的更多,再继续投入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