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永平十年(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河水继续向着低处游去,

或融入江湖,或流入大海。

而时间也随着中原的东流之水,向着更远的方向走去。

河水还有流淌的尽头,

脚下的道路还有弯曲回环的时候,

但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还的。

“……真是想不到,王景竟然被征辟了。”

“这样也好,免得你继续尾随他在屁股后面,浪费口水和精力。”

当浓烈的夏日高高挂起,三伏天晒得人流干了汗,水露出了底时,

何博遇见了一脸喜气的王延世。

这条锦鲤兼青蛙兼应急食品在数年的辛苦后,终于通过大汉天子有形的大手,把游走于家和远方之间的王景一把抓去,顷刻炼化了——

春末夏初的时候,

主管全国水利兴修的司空向皇帝送上了这些年梳理周边河道,平息水患的工作报告。

结果并没有让皇帝感到高兴。

对文书内容极为敏锐,可以从无数封奏疏的字里行间,分析出许多问题的皇帝针对其中暗含的钱粮消耗,提出了质疑。

更重要的是,

钱花出去了,

成果却是平平。

这使得皇帝一怒之下,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考察。

司空属下一些仗着自己只负责匠造水利、修缮城墙,不常受皇帝注视,却能凭借工程便利,经手大量钱粮的官员,因此被查了出来,腾出了位置。

皇帝随后又对战战兢兢的司空提出要求,让他去寻访合适的人才。

于是,

在洛阳城中颇有“孝顺”之名,又善于数算、度量,还有地方行走经历的王景,便被司空一纸政令,召为属官。

虽然品级并不高,

身处洛阳这种龙蛇混杂之地,更是只能做个谨小慎微的打工人,生怕带着司空麾下的土木大队打灰时,掉下来的砖头砸到某个路过的贵人……

可比起王景那高高兴兴,携妻带子来到洛阳,却连官服都没能穿上,直接病死的父亲,还是要好很多的。

只是王景并没有父亲那样的志向,对打灰基建的热情也远不如王延世这位前辈。

何况他的祖母日益老迈,已是离不开后辈赡养的年纪,他怎么能把精力放到其他事情呢?

但他的祖母却说:

“我知道你不想为官的原因。”

“但朝廷的任命已经下达,这是不容拒绝的。”

征辟,

是朝廷从民间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而拒绝征辟,

则是一些士人用来增长自己名望,彰显清高姿态的常见手段。

当年王景父亲以乐浪郡豪强的身份受到征辟时,也是推辞谦让了几番,才动身渡海而来的。

可如今,

生长在洛阳的王景远离故乡,哪有门阀可依?

朝廷对乐浪郡的控制也日益强大,哪里还需要对一群海东偏僻之地的士人,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态度?

因此,

“踩着朝廷脸面来为自己博取名望”这件事,

不是王景这个低级士族出身的小子可以触碰的。

“而且你刚刚就任,想来不会安排去做大事……细思下来,也就是去替和尚们修建洛阳这边的寺庙罢了。”

沙门传入中原,已经有很多年了。

时至今日,

皇帝对其也有了些许的好奇,便下令从长安请来法师,用白马拉来经书,并于洛阳修建寺院。

这是今年的热闹事。

老迈的老夫人听说这件事后,还时常撑着拐杖,跟另外的老头老太太去那里看尘土飞扬。

只是老人也没想到,

自己还有机会看到孙儿在其中挥洒青春的汗水。

王景对此也没有办法,只能接了祖母的安慰,去司空署衙报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土木人。

王延世在当天,还专门去送他。

虽然没能从王景那儿得到一个眼神,但王延世还是很高兴。

“你就这样笃定,他以后会印证你的期待吗?”何博这样询问王延世。

王延世就说,“王景是个很诚恳认真的人。”

“如果重担压到了他的身上,即便他心中不愿意,也会想办法去解决。”

当然,

若担子没有主动找到他,王景也不会主动去接触。

天底下有多少人会闲着没事,去给自己增添压力呢?

“他的能力很出众,又有这样的性子,得到皇帝的注视,然后委以重任,也是可以预见的。”

皇帝是个很有严格的君主,对群臣的管控从未放松。

王景若在洛阳司空的麾下做事,并拥有了一定的成绩,又怎么可能逃脱他的拔擢呢?

何博听到他这样说,便为王景的未来感慨起来,“果然劝说比不上强权啊。”

锦鲤的嘴皮子都快磨没了,

皇帝一个命令就让王景去乖乖发挥自己能力去了。

再联想到世间许多的纠纷,最后的结果往往也是打出暴力一拳,

这真理便显得愈发鲜明了。

“新夏那边也是这样呢。”

何博想起这两年隋国的变化,又忍不住露出微笑,“鞭子还是很有效用的。”

在随坚登基为帝后,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在道衍等臣子的辅佐下,对国家展开了改革。

几年内,新政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懒散惯了的新夏人迎来了他们不畏惧天地的火热、性情坚毅的君父,并在他挥下的长鞭之下,哭着喊着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过,

一直关注隋国的商君,还是没有对继承了自己理念,甚至在君臣相知相遇之事上,复刻了自己和秦孝公经历的随坚、道衍,表示认可。

他说:

“只是鞭策百姓,这能有多大的用处呢?”

即便有效一时,也得不到长久。

要么用革新的方式,让下层获得足够的利益,令之成长壮大,与君主一同夹击腐朽落后的中间肉食者。

要么便一视同仁,用强权去折腾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让大家一起炸成爆竹。

“隋国的革新还是太浅显了,杞国给予隋国的压力,也没到非革新不可的地步。”

战国之时,列国争雄。

谁会是我的朋友?

谁会是我的敌人?

这是永远得不到保障的。

为了防止自己被竞争对手做掉,不论哪个国家,都只能卷生卷死。

秦国虽然在当时有西域这条后路,可中原的大好河山近在眼前,谁愿意退到西域吃风喝沙呢?

不革新的国家会变成革新后国家的资粮;

革新不够的国家会被革新深入的国家兼并。

而隋国呢?

在新的皇帝改变政策,放弃原本的无为清谈路线,走上激进有为的道路后,德宁城中的肉食者,还有不少宣扬“北失南补”的。

杞国因其出身血统,对“诸夏”抱有着十足狂热。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