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让王瑾顿时觉得这数月来的奔波劳顿全都值了!

一股热流直冲眼眶,他连忙低下头掩盖泪水,哽声道:“陛下......臣......臣......”

李彻笑了笑,继续道:“从下届开始,你们奉国大学也要一同参加科举入仕了,你这个老毕业生还是沾了便宜的。”

之前奉国缺人才,奉国大学毕业就包分配,纯纯的铁饭碗。

而如今全国将要一统,一切事务都得和国家政策接轨。

奉国大学再包分配就不合适了,怕是其他地方的学子都得绞尽脑汁迁到奉国,搞个奉国户口。

当然,奉国大学主要培养的还是理科生,像是王瑾这样的文科生是少数。

李彻又道:“此番新科进士的后续事宜,就由你继续跟进协调。”

“具体将他们分配到哪个部院衙门,让礼部和吏部根据他们的专长和考评,尽快商议出个章程草案,报给朕看。”

“臣,遵旨,必效死力!”王瑾立刻挺直腰板,大声应诺。

李彻被他这番表态逗得又是一乐。

一看就是奉国出身,受军中风气影响深重,正常文官哪有开口闭口‘效死’的?

不过,这股子锐气,自己却是很欣赏。

文官也该有骨气嘛,甚至比武将更需要骨气,张口闭口‘效死’,总要比关键时刻‘水太凉’要好!

“好了,不必如此紧张。”李彻摆摆手,语气随意了些,像是闲聊般问道,“你这一路奔波,往来于帝都和地方之间,除了云梦山之外,可还有什么其他的感想?说来听听。”

王瑾知道这是陛下在考校他,也是给他机会。

他略作思考,整理了一下思路,恭敬回道:

“回陛下,臣所到之处,进士的家人们无不对陛下感恩戴德,许多老人听闻喜讯,皆是老泪纵横,直言皇恩浩荡,改变了他们几代人的命运。”

“而为进士立碑、建祠之事传开后,更是引得四方百姓围观,议论纷纷。”

“臣亲眼所见,已有许多原本对读书心灰意冷的寒门子弟,重新捡起了书本。”

“就连地方官府,对此事也极为上心,跃跃欲试。已经有多个知县向臣提出,考虑在县中办学,让更多的孩子读书准备科举。”

李彻微微颔首,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对进士的福利是实打实的,一甲家乡免税三年,二甲免两年,三甲免一年。

只是一县之地的赋税,对于整个大庆财政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伤不了筋动不了骨,但这个激励却是效果十足。

对于地方官而言,治下出了进士,便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化之功。

而且在免税期间,便无需再为催缴钱粮焦头烂额,可以腾出手来做其他事。

全县百姓都会因此受益,自然会对进士感恩戴德。

这等于是彻底解决了进士的后顾之忧,为这些新晋的天子门生奠定了一块坚实的根基。

只要他们的家人不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当地绝对无人敢惹,地位超然。

如此榜样立起来,未来大庆的基层官府,必然会更加重视科举,鼓励治下学子读书进取。

毕竟,当官的谁不想要政绩?

届时,李彻再想顺势推进官学、普及教育,想必遇到的阻力就会小得多。

“不过......”王瑾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小心起来,“臣也听闻,一些世家大族对此番科举私下非议不少。”

“毕竟陛下登基以来,打压、清理了不少世家,侥幸存续下来的,也被收缴了大量藏书,伤了根基。”

“他们对朝廷心存芥蒂与畏惧,此番科举,根本就没让族中子弟赴京赶考。”

李彻闻言,不屑地冷笑道:“朕并未禁止他们科举入仕,已是天大的恩赐。”

“是他们自己心存观望,甚至抵触不肯来考,如今见又有什么脸面来怨恨?难道这天下的官位,还得朕求着他们来坐不成?”

王瑾斟酌着词语,小心翼翼地劝谏道:“陛下息怒,臣并非为他们开脱。”

“只是世家毕竟传承久远,族中读书识字者众,依然是天下读书人最多的团体。”

“若完全弃之不用,于国家而言似乎有些可惜。”

李彻看了王瑾一眼,知道他这话是出于公心。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宫殿群:“你的顾虑,朕明白。”

“无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王瑾不知道什么叫让子弹飞一会儿,但没过几天,宣政殿便传出了数个消息。

而这次消息传出,北方的世家大族再也坐不住了。